
草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说课稿1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草原说课稿2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学难点:
能够以小组合 ……此处隐藏23675个字……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改为比喻句)
2 (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教师凸显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草原说课稿15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解放前草原的荒凉景象与
解放后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做比较,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如同置身于草原之中,一种愉悦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
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