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说课稿 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1925年10月写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通过记述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本单元是八年级下册第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任务是阅读和写作记叙性散文。而《背影》又是第一课,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作者从平凡的生活中携取了意蕴丰富的素材,清晰的线索,分明的脉络——这些对学生学习领悟这类文章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都比较优裕,在自己学习生活的时候大多不去思考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的也不多,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和感悟,尤其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对亲情的理解。对文章中细节的把握和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蕴涵的深情的理解都是障碍,需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引导。而记叙性散文的特点也要在阅读中深入地感悟。
三、教学设计思想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此,采用如下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
3、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4、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5、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注意紧绕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文中的父子情;
2、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
3、指导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特征的描写方法,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文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课文2、3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见课件)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写作背景:(见课件)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 ……此处隐藏24280个字……二、下面,我来说学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我对八年级学生作了如下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各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朗读探究法、问题引导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我还将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朗读理解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提问法等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位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出示《背影》相关配乐、图片,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重视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
2、 探究学习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根据钱梦龙老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下针对要讲的课提出问题并自答,并将要点板书)接下来我还将指导学生自己主动的提出问题,特别是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充分交流、合作,并把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此时,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因为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质疑、对抗、生成,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正在形成。
3、 归纳总结 这一阶段我将以出示反馈题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代表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课后作业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分层训练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侧身将手指向黑板上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背影》说课稿 篇14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等,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本文就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为学生阅读现代文尤其是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 “至爱亲情”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 :见教学设计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问题导学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朗读法——本文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拟定以下学习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通过勾画重点的词语和语句,培养学生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2、互动探究与学生展示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小组展示点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完成学习目标1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设计意图: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选取适当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分析讨论,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深入体会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突破本课的难点,完成学习目标2、3。
(四)三读课文,感受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配乐朗读和评点,进一步领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浓浓的父子深情。
(五)达标检测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理,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六)、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培养训练了思维的创造性。从课文到学生自身,通过分享亲情故事升华父与子之间的情谊,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育人目标。
五、说教学效果
这样,一堂课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快速的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研读了重点语段,品味了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到了《背影》中的深沉的父爱,也唤醒了独生子女漠然的情感世界,加深了语文课的人文内涵。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拐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同时也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