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戏》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戏》说课稿1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绘景色,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并学会写景的一些方法。同时,作为一篇小说,对课文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同时总结出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
二、 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接,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件的表达效果,在导入课文时,播放《童年》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很快进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课文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
会通过合作思考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深对一些写作方法的认识。
三、 说学法: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写作方法,使学生不再将写作当做及其困难的事。
四、 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2) 理出课文情节,掌握文章详略的安排方法。
(3) 讨论赏析美句,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 评人物,掌握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5) 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社戏》说课稿2一、说教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点拨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与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六一公公、双喜等人的个性特征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讨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2、让学生体会“我”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记忆,老是想知道你们童年有什么有趣而特别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叫做《社戏》,我相信当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后或许你童年的记忆会历历在目的。
(二)、 解决生字词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模样 欺侮)。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以美读启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感情,体会情景的交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培养语感。
2、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1——3)随母归省平桥村。 (4——30)看社戏的情景。(31——40)看戏后的情景。《社戏》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1、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白“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3、本文 ……此处隐藏35290个字……>《社戏》说课稿14
【文本解读】
《社戏》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民俗风情”上,重在体现语文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社戏》这篇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活动为背景,描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讨论与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学习重点: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法学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阅读中,以读贯穿始终,将速读、精读、品读相结合。整个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导学结合,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检查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一句话概括内容。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内容的能力]
(提示:本文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三、再读课文——了解情节
要求:默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试一试,从不同的角度概括故事。
[启发学生多动脑,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充分利用朗读,整体感知了文意,多角度地概括了故事情节。但是,还是有疑问的,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你如何理解呢?
第二课时:分析形象,品析美点,探究质疑
导入:上次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知道从时间角度来概括情节的话,可以用“看社戏”来贯穿。在这个故事中,描绘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这次课我们来加以分析。
新课:
一、分析形象
要求:跳读课文,请快速说出文章写到的人物名称,看谁说得最多最全?
请以“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的句式,简笔勾勒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不仅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需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结合课文概括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提示: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双喜。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机敏,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的决策和组织。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分析了人物形象,我们把有代表性的语句勾画出来,再轻声朗读,细细体会)
二、品味美点
要求:精读写景段落,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然后就自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品析,小组间相互交流,再仿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以“这里真美,你看(听)_____________”句式叙述出来。
[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发现式欣赏中互相交流体会写景的妙处]
师生合作探究10—1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这些描写生动传神、化静为动,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堪称景物描写的典范,是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蓝本。
描写形式多种多样:
写远山,以动写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写笛声,以声传情;“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写渔火,由远及近。“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感观的丰富多彩: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描写,使江南水乡月夜的景色有声有色如同仙境,令人向往。很好地衬托出人物愉悦欢快的心情。
比喻的恰当精妙:
远山的飞跑,航船像大白鱼,戏台像仙境等,作者丰富的想象,使景物充满了童趣,富有了童话色彩,更充分表达出“我”的兴奋愉悦的心情。
(熟读10—13自然段,力争背诵)
三、探究质疑
要求:快速默读全文,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让学生突破难点,能理解文章主题]
(1)文章以“社戏”为题,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我们是否可以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文章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2)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①那夜的戏好看吗?豆好吃吗?请结合文章具体的句段找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怎样理解句中的“好”?(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写作背景)
探讨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跳读课文,结合看社戏时的心理、神情描写等,不难得出“戏不好看”的结论;而通过煮豆的人——一群孩子,而且都是十几岁的男孩子,他们可能在家从没有做过饭,煮豆的佐料——盐(只有盐),以上种种都表明“豆也并不很好吃”。
第二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挖掘上来,从而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即“我”所怀念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童年时自由自在的生活,善良淳朴的人们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 总结延伸: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鲁迅先生感受了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社戏,这里有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伙伴,有地方气息的民俗风情,有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卷……
而无忧无虑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美丽如画的农村风光,善良淳厚的人们,正是作者永久眷恋的“精神故乡”。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难忘的童年记忆?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笔,用文字描绘出来。
附:板书设计
前
看社戏时人物(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美的画卷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