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5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使用上建议书的情况与日俱增,建议书是个人或团体,对整体发展或某项工作,向组织提出具体建议时使用的一种书信。如何写一份恰当的建议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今天忽然有个想法:我要是中小学老师的话,就让全班的孩子们每人开个博客,在里面随便写。再把大家连起来,成个博客圈。相信此法能够使孩子们不断的提高实际写作水平(但未必能提高作文考试成绩)、鼓励孩子们自由地思想,至少,能给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哪怕只是用博客宣泄一下巨大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也好呀。
说得我真有点想当老师了,就算遇到像我们当初一样淘气的学生也不怕,他们若敢往我口袋里塞苹果核,我就趁他们上体育课往他们书包里塞香蕉皮,过后还死不承认。嗯,师道尊严,一定要维护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不错。
又跑题了,说博客。迄今为止,博客是我能想到的最适于锻炼孩子写作能力的方式。首先,它比日记本要开放。日记是一个因为私密而容易放纵的地方,一般孩子写日记都是写心情,很少会注意修饰语言,使之更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有人注视下写作和完全没人注视下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极个别者除外)。因此,即使只是发泄,在日记里和在博客里,也是不同的。毕竟有人看,就是骂人也得有点逻辑才好呀,即使没逻辑也得有点美感吧,否则自己都不好意思往上贴。因此,博客不如日记自由,也正是这份不自由,对培养作文能力非常有用。
第二,没有了功利目的的暗中指引,博客又比一切有收入的写作方式都自由,也比一切要打分的作文自由,正是这份自由,对培养一个有自由思想并能优美表达的公民非常有利。尽管我们常常不愿承认自己文字的功利目的,但只要这个目的存在(无论是稿费还是分数),它就会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发生影响,尤其是对于不太自信的初学乍练者。
第三,普及。博客比办班刊要普及。由于每个人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班刊并不能做到给每个同学以表达的机会。那些写作水平偏低的同学往往根本得不到发表观点的机会,很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第四,便于交流。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曾经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周记本,每人可以在自己的本子里随便写,每周收上去一次,由语文老师批阅。这有点像博客了,但不能做到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传阅。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要练就比不练强。比方说,想提高全民足球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全国尚没有足球场的所有中小学修一个足球场,再每班发个足球,然后就甭管他们了,让他们闲着没事时自己随便踢(当然,他们如果就是不愿踢球而愿在上面玩拿大顶也没关系),等火候差不多时搞个小小的足球比赛什么的,但不要定期,啥时高兴了啥时搞。同时,关于足球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在体育课上可以传授一些。
开博客就等于建足球场。当初实行周记本制度时,我的老师说:“你们不要说写周记是形式主义,很多事要先有形式,才能有内容。”
因此,我总结陈词:博客是普遍提高全民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2尊敬的所有语文老师:
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飞扬。”
那么,我们所认为的共性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共性的基础上做到个性的张扬?其方向在哪里?
我认为:认识共性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争论过后,各人还是教自己的书,还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陶醉地舞蹈。有的,教学成绩好但缺少反思,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适合学生的,几十年就这样“无畏”地走过;教学成绩一般不得不反思的,拘囿在自己的圈子里挣扎,挣脱而不得解。到底语文教师应该走哪一条路?哪一条才是我们的真路?今天的专家这样说,明天的教授那样说,我们真的无所适从了,于是,到最后就作罢了,还是觉得自己的路最适合自己了。
这样的焦灼和因此所养成的“无所谓”的态度,占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心。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渴望变革,渴望走“正道”的希望从未熄灭。我们在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走歪了;我们在忏悔,我的教育是不是“非教育”的。是啊,我们是该全面反思和忏悔的时候了。反思的方向在于:我走得或快或慢,但这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忏悔的方向在于:在自己的田地里,做的是“不得人心”的所谓“好事”。
那么,在这里我坚决地提出:只有认识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才能解决如此多的弊病。那么,语文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不要陷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让自己无所适从。一线教师自有我们自己的理解,语文就是两种认识,你说的语文是小语文还是大语文,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在大语文观认识的基础上,语文其实就是三个语词:“文字、文学、文化”。文字,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这需要像考据家一样仔仔细细不得马虎;文学,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田地滋润和熏陶,培养书卷气,在这里,要的是涉猎和碰撞;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要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解读,来品味,来判断,来接纳,来创建,在这里,要的是交融和碰发。
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要扎实地前进。我们不妨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部分。通过感悟,亲近作者思想,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大学”教学应舍弃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摆脱匠气,或作慷慨激昂的演讲,或创设如临其境的氛围,或民主平等的讨论,以融动心灵为目的。“小学”教学则应如学者一般,仔细辩析,认真分类,全面总结,以准确运用为目的。两种课程分清,合理安排,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我想基于以上的实践,我们所提出的: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分数,进入高一级的平台;要给学生一个思想的天空,进入一个思想的'境界,是能够实现的!
解决了共性的问题(在单位获得了一定的认同感),那你就可以在共性的基础上尽情地和你的学生飞翔了,我们知道,这个飞翔叫“张扬”。张扬有度,张扬有法,张扬有果,这样的张扬那就是个性。个性的个体多了,语文才称之为语文。
张扬有度: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通病,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前是强加于学生教参的观点,现在是强加于学生自己主观的想法,殊不知这样的倾向是极其危险的。危险在于,你可能给学生带去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宣泄,而不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思想自由的天空,而不是把你的思想和做法强加于学生的身上。让师生在自由思想的天空下,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成果,在不断探求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张扬有法:一切文学都已经失去了她存在的现场。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必要让 ……此处隐藏11478个字……自己是否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该如何教给他们,而不是总埋怨学生水平太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没法儿教。
第六,深文浅教,浅文深教,是一个永远的教学原则。不怕有深文,也不怕有浅文,如何深、如何浅,关键看老师如何驾驭,如何判断,如何紧密结合学情。建议教深文抓住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讲透、讲足,千万不要散开式地以深讲深。
第七,分析课文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需要挖掘的东西特别多,老师们要学会抓重点,坚持“一课一得”原则,不要面面俱到。
第八,千万不要认为讲得深就是深刻,把一点或两点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就很好。现在很多老师觉得,要把课讲得很深,引经据典,才能体现老师的`水平。中小学语文课不需要引经据典、不要讲得太深,除非是教重点实验班,而且是文科重点实验班。
第九,特别建议老师们在讲课时要注意文章体裁,至少要注意文学性体裁和非文学性体裁的区别。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情为主,要情浓意长;非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线索为主,要思路清晰。当然,无论是文学性体裁还是非文学性体裁,都不能离开语和文。
第十,建议老师把自己的课堂减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不仅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老师的话越少越好。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说话、写文,谁能把学生表达的欲望“撩拨”起来,谁就是好老师。
第十一,千万不要以为语文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语文课不是随意开放的,有自己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最基本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就是不能离开语和文。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4敬爱的语文老师:
您好!
语文老师,有些话不好当面说,所以,我在文章中和您交流一下。
我感觉您是属于“唯美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您总是比较喜欢好词佳句多的一些文章。
那次考场作文是半命题的《什么给我的感悟》。您给我们读了一篇《远方给我的感悟》。读完后,您说这篇文章很好,经过改卷老师的一致认同,只扣一分。但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很“空洞”,没有具体事例,全文都是好词佳句,抒情之类的话一刻都没停息过,到最后我什么也没听懂,只听懂五个字:远方很遥远。我认为这类文章只是花大本钱去包装,表面看上去,哇,这么抒情!这么有诗意!但仔细回味就会感觉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很“空”。
还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作文成绩老是在A与B之间徘徊,我很郁闷,不知这是为什么,便把同学的作文拿来看看,特别选了几篇成绩为“A++”的作文,果不出所料,里面的'好词佳句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一个接着一个,一句连着一句,也不知他们哪来的这么多好词佳句,这也太夸张了吧,写文章不就是说话吗,可生活中哪个人会这样说话呢?这连篇累牍的好词佳句,哪是人话呀!
可为了分数,无奈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写了一篇“好词佳句”派的,虽说没有“A++”但也有了“A+”。我还看了一些同学的文章,有些文章我觉得写得很有个性,内容情感都很真实,可就是不入老师的法眼,虽说没扣得很厉害,但至少也扣了三四分。哎,在老师眼中,好词佳句多的“唯美法”、“烂抒情”真是很吃香。
语文老师,希望你也能接受一些有个性的文章,因为每一个人看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真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的,这才叫创作!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好词佳句堆砌起来的所谓的“美文”,如果硬是为了高分去勉强拼凑,那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此致
敬礼!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5亲爱的语文老师们:
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精神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思想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思维,才能走得更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同样,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对于语文是什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我们也许正陷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中,我们也许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左右摇摆中。但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有没有想到:我是语文教师,但我首先是一个教师,那么教师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首先是引领者。知识的传授,其实是末技,而学习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引领是最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确立自由精神的教育观,培养有自由胸怀的民主主义下的公民,并以自身作为表率。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培养思想上自由的文化人,培养行动上妥协的公民人。 思想上崇尚自由,即必须在思想方面敢于怀疑,勇于批评、坚持独立的思考,并对于不同的学说有尊重心,养成民主式的思想习惯与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说与主义,学生都应该彻底了解,决不能以教师的学说为唯一。在众多的学说面前,然后自己做一番分析,由自己的反复思考能力,从独立自主的观点,加以选择,如此方能免于盲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行动上必须妥协。妥协不是抛弃自己的思想追求,而是在行动方面必须使受教育者养成尊重异派存在的态度,必须学会协调、合作、折衷、让步,乃至严复所说的“屈己以为公”。
既然我们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来行动,如何在行动唤起大踏步走的冲动。不妨,你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1、不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未必是“真理”。
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工具性见长、人文性见长)千万不要认为:你所教给学生的是唯一的真理,是千真万确的定论。所以,你不妨告诉你的学生,老师所讲得未必是真实。教科书上所说得未必也是真实,作为学生所要做的,那就是:多一双明眸擅辨的双眼,在慧眼的基础上,善于用“第三只眼”来看问题。
2、把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思考,力求给事物以真实。
这个问题是以怀疑和争辩作为基础的。比如你在讲授《杨修之死》时,千万不要认为教学参考书上所认为的.“杨修最终被杀,是因为它卷入了曹家的家庭事务。”这样的分析是千真万确的。你可以不妨这样启迪你的学生,“同学们是否同意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不同意的话,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样的一个怀疑,这样的一个争论,不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吗?不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之精神吗?不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吗?如果,还是以教学参考书为“真理”。那么,作为教师的你,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那么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中变成的“奴化”的人。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个变成“工具”,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变成了“奴化”的人。那么,就从多一份怀疑出发,你越来越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如谁所说,你会更加接近真实。
建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