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5-07-03 06:42:30
有关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汇总五篇

有关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汇总五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调查报告5篇,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 “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为了能够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清晰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如实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我校大学生当中,通过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本次调查于20xx年6月16日至18进行。调查选取我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大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性占40.63%,女性占59.38%;年级的抽样分布为:大一占26.88%,大二占61.25%,大三占11.88%;政治面貌的抽样分布为:党员占8.13%,团员占86.88%,群众5%。现将问卷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广泛。

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 80.63%的学生是通过课堂传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2.5%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社会主义传价值观,58.13%的学生是通过书刊杂志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6.88%的学生是通过党员、团干培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63%的学生是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并不单一,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并且,我校各二级学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也是多样的。77.5%的学生接受过主题班会的宣传,9.38%的学生接受过电视广播的宣传,8.75%的学生参加过志愿者活动,4.38%的同学参与过微博宣传。

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更大作用的形式调查中,同学们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6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发挥的作用大,56.88%的学生认为讲座、论坛发挥的作用大,55.63%的学生认为主题报告会发挥的作用大,50.63%的学生认为党员、团干培训发挥的作用大,48.13%的学生认为竞赛活动发挥的作用大,36.25%的学生认为典型表彰活动发挥的作用大。

综合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各种活动发挥的作用都是很大的,说明了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所做的所有努力与尝试都是有成效的。

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关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自已独到的见解。

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部分调查中。36.88%的学生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23.5%的学生认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最重要的,20.63%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最重要的,13.13%的学生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重要的,5.63%的学生认为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们基本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用自已的标准判断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调查中,高达66.25%的学生认为青少年学生是重点群体,26.25%的学生认为党政机关干部是重点群体,4.38%的学生认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是重点群体,仅有0.63%的学生认为社区居民是重点群体。

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调查中,胡38.75%的学生认为是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自已做起,有35%的学生认为是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16.88%的学生认为是加强社会环境建设,5%的学生认为是加强典型的引导示范,4.38的学生认为还有其它的方式。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都是有自已的思想的,并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但总而言之,他们都认为青少年学生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并且全社会的参与是实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当代大学生都是有理想,愿意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并且对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因素有自已的分析。

参加调查的160位大学生,都有自已的或长远或短期的理想,但是还有43.13%的学生仅有理想,却没有计划。在对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观点上,高达89.38%的学生认为吃苦是种磨练,对以后成长有好处,8.13%的人学生认为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成功,仅有1.25%的学生没想做“人上人”,所以不用吃“苦中苦”,也仅有1.25%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更多信赖运气和关系,与吃不吃苦没有关系。

而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态度调查中,42.5%的学生是响应号召,随大流参与,40%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14.38%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仅有3.13%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愿意。

在价值观的确立主要取决于谁的调查中,有75.63%的学生选择了社会环境,70%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亲人,5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50.63%的学生选择了朋友同学,29.38%的学生选择了榜样楷模。

在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 ……此处隐藏6908个字……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

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有关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汇总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