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学生调查报告范文汇总八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调查报告 篇1一、同一班级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0xx年10月11日,我们在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听课时发现,这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故在课间时询问任课老师,得知这个班的学生汉语水平大部分在中高级水平,处于高级水平的学生课堂反应迅速,中级以及中级偏低的学生反应明显没有他们迅速。对此,我们在课后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有关课外如何学习汉语的访谈。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华裔,自小接触汉语,汉语语感比较强烈。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是华裔,但这些学生在来中国以前在自己的国家也学习过汉语。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将这些学生分为两类,对他们的课外学习方式和途径进行对比。暂且将华裔学生称为A,其他留学生称为B。
二、学习途径不同
将A和B课外学习方式归类分析得出:A的课外学习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①通过电脑看中国电视剧电影等②常与中国亲戚朋友联系,用汉语交流③积极与中国学生结交朋友并有很多中国朋友④常常一群朋友去逛街买东西⑤每天按时完成复习预习任务。B的课外学习方式和途径大概有以下三种。①常常和本国朋友逛街买东西②按时完成复习预习的任务③借助词典,电脑翻译等软件。从A和B的大概课外学习方式与途径我们可以看出,A课外学习方式与途径更多样化,更积极,汉语语言环境更好。而B的课外学习方式与途径明显不如A广阔,并且B的学习方式与途径缺少目的语环境,不利于语言的学习。明显地,我们可以看出,A学生的学习方式及途径优于B学生的,不仅仅是A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与途径的多样化。
A学生的学习方式及途径分析:①通过电脑看中国电视剧电影等②常与中国亲戚朋友联系,用汉语交流③积极与中国学生结交朋友并有很多中国朋友④常常一群朋友去逛街买东西⑤每天按时完成复习预习任务。首先,A学生的学习方式及途径多样化。A学生的学习涉及娱乐、交友、学习、购物等生活中的大多方面,这就意味着A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汉语息息相关,能获取与汉语有关知识的渠道多了,为自己学习好汉语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这必然有利于其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其次,从A学生学习汉语的多途径化,我们可以推断,A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非常高,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这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学好语言的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最后,在调查中,我们问A学生平时在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时,是否会感觉不好意思。A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很乐意,很喜欢用汉语与别人交流。只有少数几个觉得还是会感觉不是很顺口。综上,我们觉得,A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与途径是可行的,值得发扬的。
B学生的学习方式及途径分析:①常常和本国朋友逛街买东西②按时完成复习预习的任务③借助词典,电脑翻译等软件。根据上面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首先,B学生的学习方式及途径相对比较简单,只涉及购物与学习两个方面。这就意味着A学生在课外可接触汉语的机会比较少,语言环境一般。其次,从B学生的这三种学习途径来看,B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自我学习能力一般。从③借助词典,电脑翻译等软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B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保守。而在访谈中,B学生也透露出,平时与中国人交流也比较害羞,怕自己说得不好,所以平时交流用汉语的时候比较少。综合来看,B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及途径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根据上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说①A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和途径优于B学生的。②A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B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③A学生学习汉语在观念上更开放,B学生比较保守。试分析,形成这样的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A学生是华裔,自小接触汉语,对汉语的热爱程度也比较高,学习汉语的兴趣自然浓厚,学习效果就要更好一些。而汉语对于B学生来说,是真正的外语,没有多少亲切感,使用起来自然没有A学生那么顺,这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三、结语
根据分析,A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留学生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需积极保持。B学生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自己的课外学习途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多与中国学生结交朋友,多交流。也可以通过观看中国影视剧等来提高自己的汉语听说,丰富自己的中华文化知识。此外,留学生还可以在课外自发组织类似英语角这样的学习途径,班级或留学生内部组织汉语角等可行的活动。多去图书馆,借阅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中文图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留学生与留学生尽量用汉语交流,而不是英语或者本国语言。给自己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捷径。
学生调查报告 篇2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笔者于XX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jy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jy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jy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 ……此处隐藏12302个字……以主体活动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旁观者,他们始终参与活动进程。因此,学生有了独特的亲身感受,才会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精彩,也清楚了上网应有所选择与控制,进而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在学校的网站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倡议全体少先队员:①不进网吧玩游戏;②进网吧上网必须征得家长同意;③上网要上健康网。
3、以爱感染学生 学校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场所,无论孩子在家庭中有多么特殊,在学校里他们都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特别是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首先应了解他们的现状,拟定教育方案,加强爱的教育,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生活、学习、同学交往上给他们多加关心和照顾。对于弱势群体,我们组织活动小组,在他们的生日开展祝贺活动,赠送生日礼物;做好家访工作,促进家庭和睦气氛的形成。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素质,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儿精神上的爱。因为父母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文化素养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转换教师角色
据调查研究,部分学生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业,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网络,而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中出了问题。网络对人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那些学习上不成功,受老师训斥比较多或缺少朋友的学生,他们很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对生活、学习成功的学生则不会有太大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制不良信息的关键。因此,我们开设了木小论坛,提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学习的引路人,正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5、转变学习方式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时代冲击着教育,以前相对简单的讲和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日趋失去其主导地位。利用网络,优化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人灌或人机灌,而是可以自由且自主的寻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网络,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内涵,我们教育者积极倡导把网络当作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支持,而不是将网络作为玩游戏、聊天的代名词,应让学生的主体发展、能动发展和综合发展得以实现。
6、丰富课外活动
现在的小学生,除了教室、厕所、食堂,就是家庭,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就连双休日,也不例外,他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学校达成一致意见: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减轻学业负担,学校的电脑房每星期六对学生开放,有专门老师指导,让学生查查资料,交流体会;另外,学校还组织了许多兴趣组:如学生们喜欢的航模、绘画、书法、弹琴、舞蹈、手工制作等,尽量把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用健康有益的活动来抗击不良信息的侵袭,少受网吧的引诱,促进身心健康。
(二)从家庭方面出发
1、正确对待网络
从问卷前测中,我们发现家长对于网络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严加管制,见网色变,其实这两种态度都很极端,很偏面,不易于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家长,要以全新的观念面对网络,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既要看到网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在鼓励、支持孩子上网的同时,也要监督、控制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因为孩子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对此现象,我们特与高年级班主任一起组织一次主题家长会--网络时代中的家庭教育。为了防止少年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安全上网规则:
①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②要诚实友好地和他人交流,不侮辱别人。
③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不随意相信网友。
④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浸在虚拟的游戏时空。
⑤要控制上网时间,有一定的自制力。
⑥不轻易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与家庭住址
2、做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
当今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家长、老师都把自己的成功种植在学生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出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小小年纪的学生,背负着重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要求孩子,他们有着很大的不满与反抗,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与人倾诉、被人理解、得到真正的关心(包括身体上的与心理上的)。为了正确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家长不管多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家长绝不要老以一种我是家长,你必须服从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另外,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3、掌握网络技术
作为家长,对互联网不应是拒绝而是了解,应从提高自身水平入手,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7%的家长根本不懂网络的有关知识,只有16%的家长比较熟悉。好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省吃俭用买了电脑,却发现孩子玩游戏入迷,好不痛心。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家长首先要熟悉网络,帮助孩子安全使用网络,这也有助于改变自己的消极形象,消除与孩子的代沟。作为家长,只有熟悉网络知识,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一起探讨网络问题,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又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三)社会提供环境
社会--少年儿童生活的大环境,应该以育人为主,培养健康一代为主,不妨多提供给他们学习、活动的场所,如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青少年活动场所越来越少,街头网吧却一家连一家,网吧事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喜人的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20xx年9月29日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共分5章37条,已于20xx年11月15
日开始施行了。该条例规定:从11月15日起,网吧、电脑休闲屋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违者将受到罚款、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等处罚。条例还规定: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并要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供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法查询。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该《条例》的实施,可以说是给青少年一个希望的春天。可是由于现在直接管理部门还没到位,有些混乱,致使一些网吧老板浑水摸鱼,趁机昧着良心赚钱。我们真诚地期望着文化部、公安部与当地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加强工作力度,把《条例》落到实处,使网吧管理走上正常化轨道,还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四)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对于少年儿童上网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首先要统一观点,加强管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教师、网吧老板等大人,统一认识,既要支持、鼓励少年儿童上网,又要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引导疏通的义务,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对更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摸索互联网上其它异彩纷呈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游戏和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