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摸春天》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触摸春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触摸春天》说课稿1《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美好春天以及在一个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的举动,她从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被课文细腻的情感牵动着。本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并思索应该怎样去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升华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好句,增强语言的积累。
过程目标: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关键词句蕴含的道理及领悟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我的教法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创设情境法、品味语言法、朗读体会法、想象感悟法
我先说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简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二、疑而学文,识写生字。
一、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四、课后作业,词句积累。
下面,我主要精讲第二课时,这个课时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复习巩固,进入新课;二、品味语言,感悟奇迹 ; 三、情感的升华,生活源于爱;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进入新课
1、 在复习巩固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词:流连、花繁叶茂、流畅、灵性、弧线、飞翔、缤纷。
设计理念:这些词是文中关键词语和难以理解的词语。温故而知新,词语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巩固字词为学好课文打下了基础。
2、 接下来,我先出示春天美景图,接着说道:春天向我们走来了!我们眼前的春天多美啊,你们能不能用成语来描绘一下?(学生就开始描绘了:五颜六色、花繁叶茂、五彩缤纷….)多么美啊,这些多姿多彩的`景色我们都可以用我们明亮的眼睛看到,可安静却无法用眼睛去看。她是怎么感受春天的呢?今天,让我们跟着小女孩安静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能够通过展示孩子熟悉的春天美景,创设了情境,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 品味语言,感悟奇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安静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坚强、热爱春
天、热爱生活)在“品味语言,感悟奇迹”着一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师:安静看不见美丽的春天,却深深地热爱着春天,她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着春天,创造了很多奇迹。
教师说完后,让学生试试从课文中找出安静身上发生的奇迹,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安静身上发生奇迹的句子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在安静身上发生奇迹的句子 :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1、 针对这个句子,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想: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奇迹?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可能会回答:安静正在花香中流连,所以走得很流畅。学生还可能会说:她对周围很熟悉,所以才没有摔倒。…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加强了对句子的理解。
3、 学生回答后,我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流畅的感觉。
读想结合的运用,让学生在读中悟理,更深刻地领悟了句子的含义。
学生也可能提出这个句子:“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为了让学生加强理解,我做了如下安排: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感情。
2、接着,我出示了着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 教师问道: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感受?
通过比较的思考与回答,学生品味了语言,更深刻地把握了句子的用词。
(2) 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男生读,再女生读。
4、 假如我们正看着安静,我们看见她极其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此时此刻,你们会怎么做?文中的“我”有是怎么做?“我”喊出来了吗?为什么不喊?带着这样的话语,我让学生想象自身可能的举动,加深了内心体验,并与文中的“我”的做法相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
5、 最后,我让学生怀着同样的心情读这句话,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情感的领悟。
那么,学生还可能提出这样的句子: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实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气的灵性抓住了。 ”
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意蕴,把握此句的情感呢?
1、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细心感受
2、 接着,我对重点词语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悄然”“竟然”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再回答。讨论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理解了句子的深刻含义。
3、 现在你们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师读: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没有体验 ……此处隐藏28292个字……度也相对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对于一些简单的句子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对于部分重点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仅是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还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语言、读懂课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后续自主阅读做好引领铺垫。)
第五环节:以文带文,实践运用
在这一环节我选取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抓住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通过自然过渡,有效衔接,运用学习第一篇文章理解句子的方法,进行拓展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开展课外延伸阅读,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于是我出示自主阅读要求:
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理解句子的方法,用“——”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当学生合作时,我会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再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四、全文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然后,我们又走进海伦·凯勒(用心灵、用坚韧不屈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他们都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那些文辞优美但含义深刻的语句,展开联想深入领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才能深谙其中的含义。课后让我们阅读整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另外,著名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同样精彩,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这一环节,通过回顾总结文章内容,简单关注文本的写作特点,重申单元训练点,深化了主题。同时推荐阅读整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著名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延伸)
我刚才阐述的是我们文峰团队对于以文带文课型的一些探讨,所以有很多地方还不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肯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触摸春天》说课稿15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捧读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
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地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
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
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等方法
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
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安静,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
2、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学生提出以下句子,如: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句子四: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老张望。
每次出示句子都要求学生反复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深入安静的内心,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然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出示《千手观音》剧照、张海迪相片,,教师随机旁白:这些人他们虽身有残疾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他们顽强的和命运抗争,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接着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4、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①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段落,背诵下来。当堂能背诵下的同学进行了展示。
②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六.说板书设计
留恋穿梭花中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安静伸出伸向蝴蝶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张开张望蝴蝶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