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7 19:30:37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牛郎织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民间故事教学新尝试。课前我盯着教材,心想:这么长的课文,怎样教学才会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读读议议,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这时,目光转到人物特点上,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好的想法——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教。

课堂上,我板书好课题“牛郎”“织女”(两人中间空开了几个字的距离)后,说道:牛郎是个可怜的孤儿,在织女之前,谁和他关系最好?它们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关系的?老牛又是怎样报答牛郎的呢?从这里,你能看出老牛是个什么样的人?随着疑问的解答,学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接着看牛郎和织女。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他们俩分别看到对方身上什么优点,才愿意结成夫妻的?学生喜眉笑眼地浏览着课文,很快,就把这两个人的品质特点给概括出来了。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善良且心灵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后我加了一个过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会觉得结局是多么完美,可是天不遂人愿,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物——王母,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马上说“坏!“”赖!”我示意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谈谈看法,学生在读文后用充分的证据说明了王母的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此时我又加了一个过渡语:牛郎织女被分隔在天河两边,假如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又会感到多么可悲,此时又出现了本文中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喜鹊,大家说说喜鹊怎么样?学生说:“很仗义。”

到此,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全部结束,用时三十分钟。这么长的课文,能够使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之中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甚感欣慰。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2

《牛郎织女》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讲的是美丽善良的仙女和勤劳忠厚的小伙,历经苦难,终于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多么令人神往!故事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牛郎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展开叙述。开始,叙述了牛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他细心照料老牛,与老牛结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写牛郎长大成人后,被赶出家门,和老牛相依为命。最后,讲他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织女相见,互诉衷肠,结成夫妻。在牛郎与织女互相倾诉时,插叙了织女和众仙女在天宫没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经过,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通过这篇故事,学生可以对善良、纯朴的人们所受的压迫,以及对自由、安乐、幸福的渴望有所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了解我国民间传说的兴趣;同时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

一、教学成效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中国那些民间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它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运用上个单元的阅读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巩固上个单元的学习成果,也为引导孩子们抓关键点来总结主要内容作好铺垫。学生们快速朗读,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3、品词析句,领悟人物个性特点。

在引导学生将长文读短之后,出示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标画相关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一来孩子们既要用心读书,寻找准确的语言文字,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语言资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复述文章或表演或创作故事都夯实了基础。接下来让孩子们复述故事,水到渠成,简洁明了,还清楚明白。

二、可取之处

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因为学生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每个孩子都能较快地融入学习,而且能自读自悟,思维火花被激发,课堂不断涌现孩子们精彩的理解和表达。

三、需要改进之处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没有涉及更有助于思维深度的问题,所以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辩论赛,让孩子们评一评牛郎的哥嫂的行为?织女这样的选择对不对?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3

记得一位美国学者有过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想有所成长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经过这两年的教学,我也的确有所感悟。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是无意之举却有了意外的收获。《牛郎织女》教学设计如同往常一样,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课,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考虑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想到学生的表现。读课文交流的过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的“一齐”读成了“一起”,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想把两个词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在读音上能加以区分,可孩子们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个女孩是这样说的,“如果织女是心甘情愿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话应该用‘一起’,而在文中织女是被迫飞向天宫的,在这样一个语境下,‘一齐’与‘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 。没想到这一字之差,让孩子们感触颇深,同时也给我以深深的启发。我想这源于孩子们对“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的熟悉,对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早已先入为主了,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对上述两个词语感情色彩的定论。

由此让我联想到一句话,“不要教师范读“,其观点是教师的示范已经让孩子们先入为主,抑制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化的朗读能力。但是我觉得,范读,既是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感悟,体现现代语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又是在多媒体技术盛行的今天让我们的课堂安静下来的有效教学手段。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4

本次公开教学我执教的是《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是一篇民间故事,它通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情调查”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以便课上阅读的时候,知道从何处入手去阅读民间故事。第二个题目是回忆故事情节 ……此处隐藏8459个字……练。

解决了疑惑,我便一本正经地使用这个涉及“爱的过程”的问题,根据“相识、相知、决心”这样的过程,那么,文章写作的顺序应该有所变化,请学生按照“相识、相知、决心”这样的顺序,把文章内容重新组织,创造性地复述文章内容。“牛郎来到河边的树林,见到了这位美丽的姑娘。通过交谈,他知道了姑娘原来是天上的仙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彩锦……”教参突出这个问题,意图大概也是这样吧!(如果有爱情教育的影子,那么也是顺其自然的。)

这个小小的备课插曲,很有趣:看似民间故事,其实挺符合爱情的理性过程的哦!我忽然想到,这里揭示了一个语文的现象啊!那就是满目感性的文字,其实是在理性的.框架和编排下表述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学的,不仅是感性的感悟,还要看到文章理性的框架。经常把玩这个框架,做到训练有素,那么学生在动笔写作的时候,就不会为文章的结构而烦恼了。

回忆以前学生写作的问题:无话可说,有话写不出,写不具体等等,其实除了必要的词语积累不够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积累不够;一类是理性积累不够。当感性积累与理性积累都丰富的时候,学生的写作就会顺畅多了。

以前班级中有些学生写不具体,也有些学生下笔洋洋洒洒,仔细一读,逻辑混乱甚至矛盾,有的则在次要枝节上蔓生绵延。这类情况,虽然我会在讲评时提出,学生修改。但是,我却不明白学生犯错的根源,而今天我豁然开朗: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感性的世界,但是,它的存在无不按照理性进行布局安置。写作,就是要按理性的布局,展现美好的感性世界。当学生写作出现理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身的布局顺序,当学生写作出现感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事物本身的形象、质地等。

我想,语文课通课只有对文章形象的想象、感悟,以为感悟了事物形象以至内蕴,目的就达到了,那是不够的。因为长此以往,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滞后,等到作文课上再提出,学生就会被动,也失去了得心应手的机会。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3

《牛郎织女》(二)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第一、要让学生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结局;第二、要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而且只需要一节课就结束这一篇课文。看看长长的一篇文字,该如何在一节课就完成所有目标呢?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烫手山芋,无法下手的感觉,但是随着对课文的梳理,慢慢就有了思路。

第一步: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故事结局。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就能够用一句话说出故事的结局:牛郎和织女被天河分隔两岸经过奋斗,每年七夕相见。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要去他们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聪明的孩子稍微一思索就纷纷说出“幸福生活”、“织女被抓”、“鹊桥相会”这三个部分。

第二部:教师引领,学做连环画。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说自己想给其中的'一个部分——幸福生活,制作成连环画。我准备配上织女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在夜色中看着天空,牛郎静静地坐在织女的身边,老牛躺在他们不远处。我给这幅画配上这样的文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牛郎耕田,织女织布,夜晚一家人静静地在暮色中享受幸福的时光。

第三步:孩子有选择地为故事制作连环画。小组交流,大家开始为自己喜欢的部分配上图画并写上文字。先组内分享,再全班交流。孩子们上了讲台之后,纷纷说出自己选择的部分并给这一部分配上图画并添加文字,讲得精彩纷呈,不时博得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

如今,面对新的教材新的版本,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才能够应对新的要求。如今的每一篇课文,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能成为一种战胜自己我的乐趣。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4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这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很享受,我在这节课中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啊,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15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我重点落实了说和读能力的训练。

一、朗读能力的训练。

苏教版教材或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一般故事内容比较浅显,情节比较生动,高潮凸起,人物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比较适合朗读能力的训练。当然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一般要经历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这么三个过程。首先是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为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基础,然后朗读和感悟相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讲骨肉情谊,一个专制形象。织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织女被王母抓走后的那种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重点词句,最后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我认为朗读的指导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朗读差异性,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即可。

二、要加强复述课文能力的训练。

复述课文的能力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师会忽视了这项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不考的。苏教版课文比较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课文都要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必须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时,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一段一段地进行,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学生复述的兴趣。复述前先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考,如: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中,抓走织女——心急火燎,携子追赶——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学生一段一段地进行复述,积极性比较高。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全文复述,在复述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给他提个醒,其实就是复述的要求,然后问他你是讲给谁听的?他说是讲给奶奶听的,那奶奶耳朵有点背,听不清楚,你可要想点。有了这个情境,增加了学生复述的情趣。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