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手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2 02:26:31
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手指教学反思1

《发烫的手指》的教学是围绕“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整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师生配合也十分默契,学生能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解决了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总体上自我感觉良好,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虽然读时很投入,但却缺少情味,没有真正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我深深感到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对文字本身的技术处理就能解决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手指教学反思2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指向习作的教学”。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时,指导学生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出示表格。默读课文,完成“填写五根手指长处和短处”的表格。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学习运用关键词来概括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培养学习把一篇文章读薄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体会作者写法:

1、以第二自然段写大拇指的这一片段为例,指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等来写作的方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2、结尾段与第一自然段对比阅读,感悟两个总写的不同。同时也体会到文章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学习作者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来具体生动地描写手指的方法,分小组来写五官。孩子们兴致很高,首先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其次一个小组写一种器官,学生感觉很简单,所以课堂上在展示时,很多孩子积极地举手发言,而且语言也非常优美。最后布置作业,仿照本文以《五官》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内容及其丰富,甚至有的`学生洋洋洒洒千字文,没有不交作业的学生。

通过这次教学,我体会到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了解文本特点,预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学生感觉作文难写,教师感觉作文难教,究其原因是教师不知从何讲起,空洞的讲解效果甚微。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根据文本特点渗透习作教学的指导,那么,在潜移默化与长期不断地练习中,学生的习作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于习作的畏惧感也会逐渐消失。

手指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揭示课题后,首先,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找出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写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的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接着理清文章的思路,给文章分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等形式,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理解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体会其写作特点。最后再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拓展环节,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时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加以改进;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手指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表达表现。

2、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适合大班的手指游戏

1、手指做饭

切切菜(两手小指相勾,无名指和中指并起,向下切)。

擀擀面(无名指、中指弯曲,食指向两边运动)。

包包饺子(三指并起,上下运动和拇指相碰)。

捣捣蒜(两手小指相勾运动拇指)。

手指游戏

2、手指捣米

对春对春捣捣(右手心向上,两手拇指运动如捣米状)。

扫帚扫帚扫扫(手形同上,右手食指在左手中运动,如扫地状)。

簸箕簸箕扇扇(手形同上,左手食指、中指向上运动如扇风状)。

小鸡小鸡啄啄(手形同上,右手中指与指指相碰如啄米状)

手指游戏3、手指上课

手指上课(两手五指相顶)。

大门开了(两手拇指分开)。

小门开了(两手小指分开)。

二门开了(两手食指分开)。

后门开了(两手无名指分开)。

中门也开了(两手中指分开)。

小朋友都进来了(两手十指交叉抱拳)。

教室门开了(两手拇指分开)

老师走进来了(左手食指竖起)。

全体起立,(交叉的十指全部伸展)。

坐下(两手交叉抱拳)。

报数

1(手形同上,右手食指伸出,然后立即放下)。

2(左手食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3(右手中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4(左手中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5(右用无名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6(左手无名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7(右手小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8(左手小指伸出,以下动作同上)

大家早操一二一(先伸展左手手指,然后换右手。按口令左右手轮番伸展)

一二一(先伸展右手手指,按口令右手左手轮番伸展)

立定!解散(立下时停止运动,双手成交叉状,解散时两手放开)。

手指游戏4、全体集合

大拇指出列(两拳相靠,大拇指竖起)。

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定,入列(大拇指随口令向前弯屈,入列口令时拇指收回)。食指出列!齐步走(两手食指伸出)

……此处隐藏6846个字……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太难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抓住句子“身体爱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去体会作者的风趣幽默,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不但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使文章显得活泼。学习“例如拉胡琴,总是其他四指按弦……却轮不上他。”这个句子,学生知道了这是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大拇指的用处,而且这里还用了排比的修辞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写的淋漓尽致。总之,我觉得虽然是略读课文,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有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接着,孩子们把学习写大拇指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课文的写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学生分成小组自学,并在书上进行批注。课文本身有趣,学生的学习趣味也就浓。孩子们的自学讨论热烈而有效。

然后我让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孩子们基本都众口一词“团结就是力量”。这时我在想为什么的感悟惊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没有认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阅读链接里的小诗《手》,谈谈收获和体会,并有感情地诵读。

这篇课文教完,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个星期的周记,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五官”。

手指教学反思14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所带班级的学生大多爱看书,语感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语言文字把握准确。因此,平时阅读教学中,我常常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另一视角上形成自己的新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昨天,临时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观看《大师·丰子恺》记录片。今天教学《手指》,课后反思:增添“观看记录片”的教学内容,使阅读教学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刻了吗?

教学中,我觉得文中所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五根手指的长处与短处,学生容易把握;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达,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给人的启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句子无华丽的辞藻,无晦涩用词,用笔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至此,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抛出如下问题:

1. 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 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刚才还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马上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食指,因为食指“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就象丰子恺的生活遭遇……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大拇指,因为大拇指“身体矮胖、最肯吃苦,讨好生活的事情轮不上他”,丰子恺是一个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体态可爱,但能力薄弱”,就像《护生画集》中的小动物,需要疼爱;丰子恺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丰子恺非常疼爱他的孩子,是他作画的最初的动机;丰子恺有一副菩萨心肠,同情穷苦人民……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伴随丰子恺一生的三样东西中就有音乐……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中指,中指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学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教学《手指》,我重视“作者”这个教育因素的挖掘,组织学生观看《大师·丰子恺》记录片,了解丰子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即重视“知人论世”。这样教学,学生另有所得,深有所得。

手指教学反思15

一、教学内容方面

20xx年5月16日我执教了《手指歌》一课,这是一节的语言活动课,根据最近发现我们班有些孩子爱啃手指头,我趁着这节课给孩子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相应的手指动作。

3.知道我们的小手很能干,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小手。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二、教学过程方面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首先让宝宝唱以前学过的儿歌《小手拍拍》,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条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块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交会小朋友歌词,再教小朋友学唱儿歌,最后加上动作来边做动作边唱。最后多加练习,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教授环节上自认为没有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手指头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将《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在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一些。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也不了解,在课前就应该做些铺垫工作。

三、教学策略方面

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写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于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好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环节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一些孩子探索的地方,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我们的小手有多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渡也不是很自然,以后应该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

《手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