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1我觉得学生在制作底座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了节省制作底座的时间,也为了让这节课的重点造型设计更突出,我决定改变原来单纯用卡纸制作底座的方法改为用多种材料来制作,我让学生带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比如瓶盖、废纸杯、酸奶瓶等材料,同时也带了一些装饰性材料,比如旧毛线、废布角、卡纸、彩泥等。这样一来,这些半成品的底座学生直接用透明胶一粘就可以了,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时间,而在造型上因为材料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上了这一课之后,我也发现了还存在如下问题,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虽然学生设计的造型新颖奇特,五花八门,但是有时候他们所带来的材料根本做不出他们要做的造型,如果我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在前面加个条件就好了,即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进行设计,这样就更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为时间关系,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来得及去发掘,比如底座的高矮、长短及形状决定了所造型的形象,决定了蛋壳是做头部还是做身体。总之,通过这次的一课多研活动,更增强了我上好美术课的决心,上好一节好的美术课,是学生愉悦的体验。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2教室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学习空间,而少先队队角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队角布置》这个主题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了解队角,活动二探究设计方法,活动三分工设计,活动四展示评述。为了完成所有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首先,我引导学生了解队角,分析归纳队角的教育和宣传内容以及其他项目内容。并让学生说说可以采用哪些材料制作队角。接着,我让学生合作探究队角的设计方法,并让学生谈谈布置方案、画出设计草图,并在组内选定和完善出一个队角布置方案。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设计队角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最后,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方案,评出最佳队角设计。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也很好。我认为这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学生在谈队角的布置方案时都很有新意。但小组分工存在一定问题,手巧的学生要完成的'步骤很多,而那些不动手实践的同学则在一边闲着。如果再上这堂课,我会多关注那些实践能力不强的同学,启发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来,体会一起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3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难点:
1、工具的使用。
2、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工具、材料:
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让全班的学生都有作业做。
2、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掌握用水的量。或用墨的量。
5、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6、布置作业,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7、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8、征集作业,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最后教师小结、评价并布置下节课所要的学习工具、材料。
9、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札记:
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中国画,孩子们显得比较兴奋,听讲也很认真,又敢于尝试。为了减少大家的“畏难”心理,我选择了较易表现的香菇、小辣椒作为第一次的尝试练习,果然孩子们一会就较好地完成了练习。接下来布置稍难一些的熊猫,循序渐进的`让同学们完成了教学任务。看来课堂练习的设置不管在数学课堂上要讲究,在美术课堂上依然重要。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难点:
1、工具的使用。
2、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工具、材料:
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让全班的学生都有作业做。
2、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掌握用水的量。或用墨的量。
5、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6、布置作业,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7、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 ……此处隐藏5201个字……反思13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了。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一节好的美术课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学在其中,疑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用教,生来就会用线绘画,而怎样引导学生用线传情达意呈现美感,是教学活动体现美术教育功能的关键。本课线的秘密以线绘画为造型训练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运用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一、课初的激情导课
在起初备课时我一找朋友和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对陶罐形的解决,但是经过推敲之后觉得直接以课件呈现,进行图片对比,会更快更好的让学生自己对陶罐“形”的理解。导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的目标实现方面
第二目标是:欣赏并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在这里想谈的是对图片的分析要有深度,在目标中“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看似简单,但涵盖得的内容却很多,如果分析图片时不到位,那么学生的绘画就毫无目的去进行了。在选定图片中首先要有代表性,我选择其中一个《舞蹈纹彩陶盆》,首先是盛水用的器具,当时人们席地而坐,在罐口的部位,把人们生活中载歌载舞的场景绘了进去,有主次有节奏的表现人们为美好生活庆贺或祈福的记载。聪明的古人在五六千年以前就用概括的方式,将复杂的具体物象概括成抽象又简单的几何形象,再经过有疏密、有节奏、有规律的排列之后,将主要部分突出,展现除了美丽的彩陶文化。
三、深入探究部分
只有学生理解了彩陶装饰中有“先人来自生活中美的感受”,而装饰美化陶罐是将学生引入对线条的排列的一种形式美的法则中,将无意识无想法的去随意装饰变成对美的感受表现。所以线条表现的粗细、长短、排列的疏密与点线面的重复、变化构成的美丽图案。
在此环节中,只有教师有取舍,有深度的合理安排,才能将装饰陶罐作为审美和传承历史文化并存的一堂好课,才能从学生参与、分析到画陶罐和装饰陶罐成为一种自然的审美与表现美的过程。
在检测与拓展部分,更多的形式与生活相联系的拓展应体现,这样在传承方面会让学生思路更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能落实方面还不是很完善,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认真上好每堂美术课。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对美术的学习是一种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14一、课前交流,吸引学生。
课前交流时我很好的用语言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喜欢上我;另一方面,我用“善思之星(就是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绘画之星(就是能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很好的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小朋友)、小点评家(就是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说出别人哪里画得好,提出恰当建议的小朋友)不知道谁会被评上呢?”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互动体验,活跃氛围。
1、丝带拉直是静止的,怎样让丝带动起来?此时,我让学生拿着丝带体验尝试,很好的拉近了师生距离。
2、老师也喜欢画画,瞧!老师还带来了自己的三幅作品,请大家来评评,哪幅画的:出示课件《三颗树》板书:疏密有致。通过让学生评价老师的作品,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3、课前歌,生唱师打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引导到位,配合默契。
1、动起来的线条我们都是用什么线条表示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会动的线条就是“曲线”。
2、欣赏谁的图片是我故意将三幅不同动感的水放在一起做对比,于是,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第一幅平静,第二幅舒缓,第三幅强烈。
3、正是这些舒缓不一、或多或少、有序无序的动感曲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不同的`美感。由于前面的情境创设到位。所以我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如果生活中所见之处都是直线会怎样?很自然的引起学生想象。有的学生说:“大海将没有了波涛”有的同学说:“柳树都是直的”有的说:“裙子飘不起来了”我觉得把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出来了。
四、环环相扣,衔接紧凑。
1、在欣赏雷锋小学同学的作品时我说:“瞧!雷锋小学的小朋友用会动的线条让他们的画动起来了,你想用会动的线条让什么在你的画面上动起来?”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学生讨论作画。
2、在评价环节我用自己用曲线制作的小手当小礼品要送给表现出色的同学,故意只做了一个,可有很多同学画的不错,于是我说:“怎么办呢?老师有办法。其实它做起来非常简单,瞧!老师还用了什么线条?”这就一下子把学生引导了课外拓展上,感受曲线的多种作用。
当然,让我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也感受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没把一节课的时间恰当的分配好,讲的时间太长。另一方面是,语言还不严谨,有时还重复啰嗦。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当然,它们也都是我的经验。
总之,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但也不乏精彩之处,是我从教以来比较满意的一节课,以后我还会努力,相信自己是可以不断进步的。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15“生日快乐”是小学三年级美术的教本材料,本课的表现是以人物为主的画面。这是一种情绪热烈的表现主题的学习内容,生日是儿童年年经历着得,自己、家人和朋友过生日时的自豪、幸福、快乐等诸多感受,成为学生最为甜蜜的回忆。生日是人们期盼的开心的'日子,孩子们一般都乐意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日的美好和甜蜜。
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着重于从情境创设入手到活动的各个部分中,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激趣,从而使主题和表现变得更为鲜明热烈。在民主导学的第一个大环节当中,我着重引导回忆“过生日”时的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去表达,在此基础上,看看别人过生日时候的情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为学生创作打好基础。在第二个大环节中,我运用范画和学生作业,引导学生从构图、想象、人物的表现和色彩的运用几方面进行学习,初步学习人物画的表现。
我感觉上完这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学习乐于学习本课,师生都能够投入到“生日快乐”学习的氛围之中。能利用三步导学模式,通过听一听,想一想,回忆,以及看一看,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主体表现的方法、颜色的运用和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不同人物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语言、鼓励语言比较到位,能及时鼓励学生的创作想法。在评价环节出示创新星、构图星、想象星、观察星、美观星让学生自评、互评,学习作业评价的方法。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学生能够初步地表现出人物特征,但还不够生动,尤其是人物表情方面还做得不够。2、教学时间上再紧凑些,给学生多留出一些创作的时间。3、过生日的方式还有很多,同样会体现生日快乐,在激趣环节用了“猜礼物”,在学生画的过程中要联系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改进不足之处,相信自己的美术课堂教学会更有活力,更有乐趣。